想知道「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何不同」的會議記錄(必讀!)

自從新約教會設立以來,「偏差」就從未間斷,耶穌自己也以「稗子與麥子」表明立場,就是「辨認而不全面拔除」,以免傷到麥子,因此;教會歷史有一個習慣,就是「召開重要會議」確定一些原則與立場,最早的耶路撒冷會議是保羅旅行佈道回來以後召開的,會議是討論「外邦人信主要不要受割禮」,最後;雅各引用聖經斷定「外邦人也能因信稱義,不必受割禮」並且寫信給當時各地教會,從此以後,教會就有開會的習慣,但是西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是由皇帝召開,倒是頭一回。

大會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按羅馬元老院的形式組織大會的進行。君士坦丁一世身穿耀眼的金邊紫袍進場,恭敬地坐在主教們後,作為會議的觀測者。教會歷史家優西比烏在會議開始時,宣讀會議祝辭。亞歷山大宗主教亞歷山大一世與西班牙的奧塞思先後主持了會議的討論。羅馬教宗亦委派兩位教士出席會議。

羅馬皇帝發會議通知給1800位教會主教,這是過去從來沒發生過的,由於沒有強制性,只是「邀請性」,最後只出席了300位左右,會議等於武林大會,主要是要解決當時不同教會之間對於「耶穌到底與天父同質還是類似」的爭議,因為福音傳到當時,一直對於「耶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見解,開完會後,確定了耶穌不是次於上帝的神,這對於後來的「三位一體」影響重大,但是對於皇帝召開主教會議也引發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導致後來的政教合一,美國生活科學網站還將此會議評為「影響人類歷史十大事件」之一。因為會議中是動用皇帝權柄壓陣,不僅通過「耶穌與神類似」是異端也順便定了20條教會法規,這本來只是教義澄清,應該是好事卻也無形中開啓了政治對教會的強制性,同時也開啓了「燒死異端」的恐怖行徑,更間接啟動了教會界的權力與腐敗和世俗化。

瞭解了教會開始有這種運作以後就不難想像後來的爭議,會議開得好就罷,開得不好肯定天下大亂,所以大家光是讀「教會歷史的重要會議」就整個眼花繚亂,但是這些會議的價值卻又不可磨滅,這就是歷史。

言歸正傳,整個教會歷史在烏烟瘴氣中蹣跚前進,制度愈來愈僵化,教義愈來愈離奇,搞到後來,等不到馬丁路德出馬,當時的教會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天主教』)本身就頻頻改革,但是組織實在太龐雜,根本沒有人處理得了,政治上的皇帝與教會界的教皇之間也是恩怨情仇錯綜複雜,人們常常用「他是好人,可惜被封為教皇」來談論。

在這種情況下,馬丁路德選擇「體制外改革」,於是「基督教誕生」,問題是;基督教本身根本是「派系治國」,由於厭煩了天主教的一條鞭體制,馬丁路德根本不想當教皇,就這樣;基督教產生了無數的宗派,這就是今天大家會問「為什麼基督教這麼多派」的由來。

好啦,天主教對於這個造反運動當然要有所回應,於是;召開了「天特會議」,這個會議的特色就是將許多改革家的主張逐條批判,然後加上「咒詛」,例如;第十二條:「如果有人認為、罪人只要憑著信心相信基督在十字上所成就的, 已經足夠造成完全的救法, 人的罪惡和和刑罰都得到完全的赦免, 不再需要任何聖禮和刑罰來補贖, 願這人受咒詛。」

想當然;基督教與天主教有著多大的分歧,天特會議中這類逐條咒詛有一百多條呢,現在看當然不可思議,但是當時確實有其背景。

會中也再次強調天主教傳統重視的「七個聖禮」,強調這是得救的「必要條件」。經過這些會議,二者完全絕交,其實幾乎是「二個宗教」了,直到20世紀,天主教在1962-1965召開了「第二次梵蒂岡會議」,態度有了180度大轉變,公開呼喚基督教「浪子回頭」。

這個會議固然釋出友好卻引起不少爭議,因為「大陸問題沒解決,藍綠怎麼和好?」雙方在教義上依然分歧,和好只是口號。不過;由於雙方陣營其實很多朋友,所以這個官方立場讓彼此有許多聯誼,但是;問題絕對沒有解決。

讀完這些,希望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朋友們針對「教義」好好討論,但是千萬別傷了和氣,因為過去是有「屠殺」紀錄的。 下週來說「基督教與天主教有何不同」!

撰文/劉三

 

作者介紹 劉曉亭牧師


又名劉三,主持好消息電視台最資深的老牌台語節目,也是開台至今唯一從未間斷的長壽節目,內容以講解聖經為主,深入淺出,深受各個年齡層喜愛。

劉牧師除了寫作與媒體之外,也擅長運動宣教以及音樂事工,並善於溝通管理,一直擔任許多教會機構之理監事舉辦大型活動。目前經常往返世界各處舉辦特會並持續製作各類福音產品!長期擔任基督教雜誌以及報紙的作者,經常與各地教會搭配舉辦佈道或各種訓練工作,並展開網路文字工作,近年出版之書籍以及各種影音產品獲致熱烈回應。

 

神國之境 – 劉三陪你看聖經 (有聲書)

NT$399

透過劉三牧師精闢生動的導覽,打開您的神國眼光,
幫助您進入一個「神國尋寶記」,並發現從舊約到新約處處是驚喜,
讓您聖經讀的廢寢忘食,欲罷不能 !

X